2010年12月10日,在下舍小学参加了县小学优秀教师送教活动。听了逸夫小学孙静莉老师执教的《可能性》和实验学校朱东亮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两节课。我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两位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语言通俗易懂,非常富有感染力;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能非常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特别是自己也刚上完《可能性》一课,在对比了之后,孙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体感受更深了。接下来我就这节课来谈谈自己体会和收获。
《可能性》一课是在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基础上,深化从而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运用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来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本节课孙老师是通过情境引入,引发思考;开展实验,体验可能性;游戏提升,知识迁移;巩固练习,全课总结这几个部分来设计的。并且用游戏活动贯穿了整节课。使学生“玩”出了智慧,“玩”出了启示,“玩”出了知识。
一、在简单的情境导入中引发思考。
有效教学要求我们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探究新知的过程,所以课堂导入需要简洁明了。孙老师在导入时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比赛时怎样开球”“猜硬币正反面”。“那么这种方法公平吗?”孙老师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和思维活动,引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孙老师继续提问:“那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能用一个数表示吗?”有同学回答50%。还有同学回答是二分之一。接着孙老师设疑:抛20次正面朝上的次数大约是几次呢?有学生回答是10次。另一个同学回答可能是10次,也可能大于10次或者小于10次。真可谓一石激起了千层浪,于是抛硬币活动开始了。把学生的思维从平淡中的浅意识引向思维的纵深,让学生意识到:“是啊,这在课间嬉戏中就曾玩过的猜硬币的游戏,却从来没有思考过它游戏规则为什么会公平”。让孩子们怀着一颗既熟悉又好奇的心情,愿意去分析、去思考,从而引出下面的教学环节。
二、在游戏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详细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本课中,孙老师准确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等因素,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探究、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上本节课时我也设计了抛掷硬币的游戏。对照孙老师游戏活动的设计,感觉自己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不够周到,分工不够明确。孙老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对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每人抛10次,用力要均匀。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2、试验完成厚思考: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次数由什么关系。
3、比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默契,完成得最快。
孙老师设计的游戏活动要求清晰,分工明确。正是这样的学习任务,使课堂不再是个别学生的舞台,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也正是这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感知可能性的相等。在小组汇报过程中孙老师让每一个小组都汇报了他们的结果。而我仅仅挑了几个小组汇报。孙老师又一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必要性。汇报完结果之后,孙老师利用电子表格的功能用正面朝上次数除以各小组抛硬币的总次数。再用全班抛硬币正面朝上次数除以全班抛硬币的总次数。根据得到的数据再次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第十小组的结果和0.5差距那么大?”孙老师把小组抛硬币活动的成果进行了整合,同时延伸拓展到世界抛硬币成果展示,使学生的认识进行非常广泛,而且非常清澈见底的提高和上升——抛硬币的次数越多,可能性越是接近科学的可能性二分之一,抛硬币的次数要达到更多次,甚至是无数次,才有可能达到科学的二分之一。同时,在学生脑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坚定信念——可能性是属于不确定的。孙老师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试验中直观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探究了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多感官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通过知识迁移在游戏中得到提升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孙老师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孙老师通过玩飞行棋的游戏,把转盘游戏、掷骰子游戏串连起来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从中来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让学生感受到概率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设计合理公平的游戏转盘,更是给学生提供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数学问题处处存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进行了情感铺垫。
四、重视数学语言,关注学生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作为三维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孙老师的教学语言很少,但起到了一语道破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如:“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位男生叫什么名字?声音真响亮,孙老师真喜欢。”当一位胆小的男生轻声回答“可能等于10次,可能小于10次也可能大于10次”时孙老师表扬道:“你这个可能的造句造的太棒了。”。孙老师既有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评价,也有对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情感的评价。孙老师也非常注重数学用语的规范及有效性。在每个小组分别汇报时孙老师评价“你的回答已经很规范了。”引导下面的小组也能像这位同学一样表达规范。在孙老师的用语中经常出现“大约是多少、可能是多少、理论上的二分之一”等等数学用语。这种对待数学的严谨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此外,在练习设计中,虽然只设计了一题,但层层递进使学生感悟事件的独立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充分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步骤。
孙老师的课堂虽然以游戏贯穿整节课。但能轻松驾驭课堂。这跟孙老师自身的素质是分不开的。她让学生明白每个游戏的目的,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数学问题处处存在。在游戏中“玩”出了智慧,“玩”出了启示,“玩”出了知识。孙老师的课并没有为了追求一些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的本质的东西。也没有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而导致课堂的倾斜。透过这节课我看到了自身很多不足,无论是教学设计、数学课堂语言、还是练习设计,甚至是课前交流都非常值得反思。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学以致用,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学习与反思,逐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